工作巡礼

教师教育学院:坚持党建引领 加强内涵建设 优化构建体系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日期:2022-12-10 阅读:
打印

自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教师教育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党建引领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擦亮教师教育金字招牌、引领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己任,着力推动党建与业务同吹“一把号”、同奏“一个调”,努力传承和弘扬鲁大师范教育传统优势,加快构建教师教育体系,深化和发展“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三方联动,不断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及服务引领基础教育能力,在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协同互促、同向同行中,实现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秉持红烛精神,把牢办学方向,提升学院专业建设层次

学院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开展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及时了解掌握师生思想政治动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系部协同配合、支部具体实施、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学院党委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自才教授和郭同峰教授,分别作党史学习教育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

学院党委始终秉持红烛精神,狠抓品牌专业建设,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学科专业建设,推动专业建设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核心专业,在《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专业评价为B+,位居前25%;学前教育专业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核心专业,在《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专业评价均为B+,位居前30%。学院学科专业水平取得较大提升。学院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和引领区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积极开展基础教育合作和培训,累计经费近千万元。学院教师杨建东《生涯教育研究》单项横向课题资助经费300万元。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底线思维,确保学院安全稳定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强化党的领导,做到疫情防控“一盘棋”,及时传达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分析研判疫情防控形势,作出应急处置安排,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要位置,确保疫情期间全院师生教育教学正常进行。同时,扎实推进学生疫情防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使命担当。

全力加强党支部建设工作,配优建强6个支部书记。自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共发展学生党员283名,教工党员1名。与此同时,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要求,定期研究部署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扎实建立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机制,全面客观准确掌握党员、教职工思想动态,夯实勤政廉政思想基础,当好学院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

发挥“头雁”效应,培育红烛先锋,建设品牌教师队伍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头雁”引领优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带领广大教师从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全方位发力,积极营造“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氛围,认真推动“红烛先锋”工程,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学院教工党支部获批先进基层党支部,4位教师获“最美教师”称号。学院党委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实施“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改革计划,即:坚持一个目标,培养卓越教师2.0;实行双主并进,着力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深化三方联动,推进高校、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幼儿园)育人共同体建设;打造四翼支撑,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集团、教育硕士教育中心、初等教育学院的作用;倡导五径贯通,构建本科硕士培养贯通、职前职后贯通、理论实践贯通、校内校外贯通、线上线下贯通的培养模式。学院先后与青岛通济实验学校、海阳美宝学校、青岛六十八中、苏州同源艺术幼儿园合作建立基础教育研究院,选派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到合作学校开展专题报告,参与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与烟台市莱山区教育局、广饶县教体局、宁津县教体局、福山区妇联、山东“十二”学教育科技公司、浙江贝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推进实践基地建设、顶岗实习与置换培训、乡村教育强镇筑基计划、未来教育研究等方面工作;积极承担促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职后培训工作,多次举办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和山东省省级教师培训项目。

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教育规划重大招标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十余项;在《教育研究》、《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等期刊,发表高水平SSCI、CSSCI论文40余篇。

积极开拓思路,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院自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积极开拓思路,充分利用学校的政策支持,积极与高层次人才沟通与交流,建立广泛的联系,引进山东省突贡专家1人,引进教授5人、博士4人,并竭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1人成功获批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学院为其成立了团队,配备了专门工作室和实验室。同时,为教授和高端人才建立了教授工作坊,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团队提供强有力的财力物力支持,开源节流,筹措资金,改善教学科研环境,共增建实验室、研究室10余个。

学院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组建融合型科研队伍、开展复合型课题研究,构建了横纵交融、互联互通的“融通式”科研模式。“融通式”科研模式首先打破领域界限,凝聚高校、教育部门、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企业、教育研究会和家长委员会六方力量,聚焦教育实际问题,形成了“六方融合”的科研团队,弥补了我院以往科学研究应用性不足的问题,增强了科学研究选题的实践性。

聚焦育人成效,优化构建体系,创新学生发展培养机制

学院党委认真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创新思政工作模式,特别是战“疫”期间,开展“教师教育大讲堂”“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讲座”等活动,从“拓展育人形式、延伸育人空间、夯实育人机制”三个维度精准发力,着力提升育人精准度和实效性,构建思政教育体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学院聚焦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从育人“广度”“温度”“精度”中入手,补强育人短板,深化育人效果,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师范生专业成长服务。通过日常“三字(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三hua(简笔画、普通话、信息化)”训练,充分利用教育实习、见习、研习等环节,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优秀教师。硬件方面,学院建好用好AI录播教室、智慧教学研讨室、教育实践远程指导室、远程交互研习室等教学场所,充分满足师范生专业培养需要。在特色活动方面,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坚持“以活动提技能,以活动展风采,以活动促发展”的原则,开展师范生美术技能大赛、音乐技能大赛、教师口语大赛、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综合教学技能。

学院重视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技能培养。在2022年“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3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实现国奖零的突破。2018年以来,在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优秀辅导老师14名;毕业生考研162人;542人考取教师编,58人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师范类优秀毕业生”。

学院多次邀请全国模范教师、齐鲁名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等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幼儿园名园长召开座谈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打造高质量的“两主、一辅、多能”小学教育课程体系。选派3名教师到中小学(幼儿园)兼职挂职,同时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中小学(幼儿园)课堂,主持山东省特级教师工作坊,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

学院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广泛搭建合作平台,打造红色实践基地,创建品牌德育标杆。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学院党委与省派“第一书记”团队强强联合、互融互通,共同打造德州“师梦烛光,同心振乡”红色实践基地,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合作、共赢发展”的合作理念,与福山区政府合作,共同打造福山“守护天使”红色实践基地,切实把学院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创新优势,帮助青年学生积累经验、磨练意志、提升素养。两个红色实践基地的成立等相关工作,被学习强国及大众网等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