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巡礼

教育科学学院:凝心聚力谋发展 砥砺前行勇担当
日期:2022-12-10 阅读:
打印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教育科学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构建了“党建+”工作模式。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进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学团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问题青少年教育、乡村教育发展、特殊人群心理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支持地方社会发展,取得突出成绩。

“党建+引领”: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打造过硬党组织,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治引领,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学院首要任务推进;加强理论武装,党委书记、院长带头上党课,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党员分类管理为抓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优化党建工作体系。健全领导班子联系师生制度,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努力形成人才梯队,为学院发展注入新动能。2名党员干部积极响应校党委号召,分别到滨州、德州担任第一书记两年。严格标准、严格程序,做好党员发展工作。5年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82人,发展党员146人。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烟台胶东革命纪念馆签订共建协议,赴栖霞、蓬莱等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参与“双报到、双服务”工作,培育“以党建带动和促进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创新”党建特色项目。2017年以来,学院获得“鲁东大学先进单位”“业务目标任务考核优秀奖”等奖励7项,2019年、2021年,学院党委获评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党建+学科”:打造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凸显学科特色,牢筑学科高峰

学科建设思路明确,扎实推进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建设。2018年,教育学、心理学硕士一级学科通过验收。2019年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合格验收,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34%,2020年被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为优势学科。2020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通过考核验收。继续做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招收博士研究生10届52人,已毕业15人,获评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2人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出版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系列专著10部;举办两届“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国际研讨会和全国研讨会。博士项目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显现,相关研究成果被各级公检法、教育系统采纳,并应用于实践。

“党建+教学”: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三全育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增强教师教学自觉和课程思政意识,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过程。利用学院教职工大会和各系教研活动,宣传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潜心教学、安心教学和乐于教学成为教师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加强高水平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批山东省一流课程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教育学专业为小学教育专业申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提供全力支持,确保了成功申报;教育学、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提供有力支撑。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建立健全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出台完善了《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学优秀奖”奖励办法》。1名教师获得鲁东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2名教师获得“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深化教学研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3项。省级教改重点项目1项,省级教改培育项目4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积极探索线上教学、论文开题答辩,制定了周密合理的工作方案,提高教师线上教学能力,保证了线上教学的平稳进行。

“党建+科研”:凝练研究方向,强化协同创新,科研工作稳步提升

送出去,请进来,加强学术交流,浓厚科研氛围。积极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访学,国内进修、参会。2019年,学院邀请台湾科技大学黄国祯教授来校召开系列讲座6场,系统介绍了SSCI论文选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内容。2020年,学院邀请《高等教育研究》《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杂志的专家与学院教师进行交流,提高教师学术视野和科研水平。落实“有组织的科研”,加强平台和团队建设,国家级科研立项取得突破。2018年以来,获批“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平台;获批2个省青创团队;学院新增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实现了国家级课题立项的新突破,为学校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做了重要贡献。注重高水平成果的培育,取得较大社会反响。2018年以来,学院教师共发表北大核心、CSSCI检索高水平论文164篇,其中《教育研究》10篇,《心理学报》5篇,SSCI来源期刊21篇,出版高水平专著教材27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项,其中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

“党建+学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分类指导,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院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确立了“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三全育人,坚持专业为根、分类引导”的学生工作模式,学团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在“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三大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国赛铜奖2项、省金奖2项。1个社会实践团队获评团中央“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涌现出了“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齐鲁最美大学生”李欣霏等学生典型。学生获得其他省部级以上奖励54项,发表论文260篇。近30%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首次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0%以上。

“党建+服务地方”:发挥专业优势,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促进特殊人群心理建设和地方教育发展

党旗在肩,抗疫有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院有8名专业教师第一时间参与鲁东大学线上心理援助项目,(在线)值守清华大学心理热线近100小时,累计咨询案例60个。受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学院与烟台市心理学会合作开通服务于烟台市集中隔离人员的“同心抗疫,守护心灵”志愿服务热线;为医务人员开展团体沙盘心理疏导。党员教师积极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了系列公益心理直播和在线公益心理咨询活动,烟威地区大学生直播观看人数就达1400余人次,在线公益心理咨询个案65例。发挥学院在问题青少年研究方面的优势和专长,加强校地合作,不断创新多学科融合的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地方特殊人群心理建设工作。相关成果先后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山东省监狱管理局、江苏省未成年人犯罪与改造研究所等单位采纳。全程指导并参与“武城模式”实践,该模式创新了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获国家司法系统、山东省政府部门主要领导批示。合作共建“烟台检察护蕾”项目,被国家司法系统评为全国8个具有影响力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品牌之一;在烟台市福山区司法系统建立青少年心理成长研究中心——“青樱心灵苑”,构建集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发现、检测、建档、治疗、跟踪于一体的工作机制,成为最高检典型案例。遴选优秀博硕士生,组织实践团队,服务社会,历练新知。在河南省新乡市朗公庙镇“太阳村”开展“回归人员之子心理救助”志愿服务,为73名回归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建立心理档案,对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12名青少年进行了心理辅导与干预。在潍坊临朐开展“心源计划”行动,为该县“希望小屋”的186名困境儿童提供持续的心理服务。与贵州省教科院、黔西南州教育局签署协议,在该地启航学校开展“心航计划”行动,帮助这些学生从心理方面重新起航,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实践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人民日报》数字联播平台、《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等媒体给予了关注,“心源计划”实践团队被评为“2021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队”。未来五年,学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要求,持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探索综合性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展路径,努力把教育科学学院建设成为研究教学型学院、新文科建设示范学院、高水平学科建设学院、博士单位申报重点支撑学院,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