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文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为统领,以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学科评估、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登攀杯”教师教学育人能力提升计划和学科内涵发展质量提升计划,凝心聚力,全力推进人才培养上层次、上水平,获批国家一流专业3个,国家社科项目15项、教育部新文科建设项目1项。
党建引领把准育人方向
文学院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为目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强化“三全育人”理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聚焦“五个到位”,探索建立了“五强化五确保”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明确“目标导向,全员齐心,全院协同,打造学院共同体,争创一流学科”的发展思路,紧紧依托党建推动学院发展,在党建引领学院发展方向、把握发展大局、推动学科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领头羊和主力军的作用,2017年、2018年、2019年、2021年获评学校党建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学院获批学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建设学院;教工支部和汉语言文学本科生二支部获学校标杆培育建设支部;1名教师人获评山东省“我来讲党课”优秀党课;1名教师获“山东教育系统优秀党员:1名教师生获“我来讲党课”校级三等奖;《传承红色文学基因构建“一核四力”模式——培养信念坚定、业务精良的文学创新型人才》项目获全省高校基层党建突破项目优秀成果。2022年,2名教师获评“喜迎二十大,我来讲党课”校级一等奖,1名研究生获“喜迎二十大,我来讲党课”校级三等奖。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一支部《百年党史铸我心 石榴花开薪火传》,获鲁东大学党建优秀案例。
教学与人才培养稳步推进
文学院贯彻“以本为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创新实践能力,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与山东省烟台三中等12所中学签署合作建立本科教学见习研习基地;与烟台市委宣传部签订校部共建新闻学院的协议;建设语言康复实验实践平台等;推出“名师工作坊”“石榴花大讲堂”“取灯文化沙龙”等活动,立足专业实际,开拓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设立“文史哲融通”“文理交叉语言信息处理”“创意写作卓越人才”三个创新基地班,探索“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分类培养新途径。2021年,学院刘伍颖教授申报并立项教育部“新文科”教学改革项目;张成良、李海英、李连伟、刘伍颖立项四项山东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22年,学院获评第九届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6名同学获山东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20余名同学获得山东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省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省优秀硕士论文4篇,全国教育硕士优秀论文3篇,全国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考取名校博士5人,就业率达到100%。
学科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成绩
学院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入手,积极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专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19年,汉语言文学通过教育部评估中心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成为省内首个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年,汉语言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传播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在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中,汉语言专业以6*及专业档次A+排名全国第2位;传播学专业以4*及专业档次B++并列全国排名第17位。全国一流课程建设成绩喜人,5门课程获评2020年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推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推荐参评国家一流课程;2021年车红梅、袁丰雪主讲的课程获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学科建设持续发展,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评估中心合格评估,新闻与传播学科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实现由本科到硕士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2017、2019、2021、2022进入软科全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是2022年学校唯一进入软科前50%的学科。
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扎实推进
近年来,学院努力构架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贯彻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精神和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要求,遵照学校科研工作部署,稳步落实学校建设规划;强化平台内涵发展,稳步、有序推进各项科研工作。
科学研究平稳推进。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50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横向课题18项,累计到账经费1000余万元;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48部,在《世界历史》《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20篇,其中SSCI收录3篇,CSSCI收录6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泰山文艺奖1项;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术会议与论坛12场,邀请专家学术讲座年均82场次。
科研平台建设又有突破。原有4个平台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新增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院、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与反观中心”等三个科研平台。学院科研平台总数已达7个,保持强劲发展。
加大师资培育力度。通过学术休假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绩效分配制度、岗位聘用制度等,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创新能力,发挥人才资源效能。五年来,从国内外著名高校招聘博士、博士后21人,其中4名为学校第五层次人才;2人被评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被评为山东省高端人才智库专家,2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1人被评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
服务地方取得累累硕果
制定“三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完善服务烟台“三年行动”计划及服务工作清单,在乡村文化振兴、东北亚文化圈共建等方面与烟台市委宣传部精准对接,积极参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计划,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与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培养学以致用的“康复师”;与郭世忠合作成立“声速输入法”基金会,获批17项课题,经费超过100万元;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推普与脱贫、烟台周边地区语言服务工作。影视传媒学科专业继续推动与影视公司及媒体合作服务,承揽省级以上媒体后期制作项目经费累计达到87万元。其中王杰飞老师领衔参与策划、制作的《故事里的中国(三)》电视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化与地方中小学合作,与阳信市各中小学校、福山区王懿荣中学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本年度获批20万元以上项目2项,10万元以上5项,合同经费204.73万元,服务地方取得了一定成效。
立德树人结出丰硕成果
加强思想引领,积极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系列活动,1名学生获“爱国情 强国志 报国行”全国主题征文二等奖。扎实开展“六个一”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确保广大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成学院心理工作站,获学校心理健康优秀组织单位。“鲁大基地志愿者服务团”入选教育部团中央2021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与滨州阳信教体局、阳信一中等共建教育合作基地,深入荣成三中、潍坊寿光等地开展现场招生宣传,推出微讲座、学院专业萃等系列招生宣传视频,2021年全校54个专业省内录取分数排名,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名列前茅。举办“文院英才、职等你来”专场招聘会,扎实推进就业创业工作,2021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达91.25%。
创新创业竞赛取得优异成绩。2018年获得“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一等奖;2020年获得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2021年获得挑战杯省赛一等奖2项,“互联网+”国赛银奖2项,省赛金奖3项,省赛铜奖1项。2个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带动20余名学生就业;2022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2项,优秀奖8项。参加各级各类艺术创作成果获奖1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结题5项,省级结题17项,校级结题42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26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1篇,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