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巡礼

博物馆:聚集服务学校教学科研育人 着力打造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日期:2022-12-19 阅读:
打印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博物馆以年度工作目标为引领,拓展发展空间,强化内涵发展,聚集服务学校教学科研育人,着力打造一个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倡导“大博物馆”概念,理清工作思路

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校的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博物馆在“文化自信”载体中的主导作用,深刻认识博物馆已成为新时期衡量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将博物馆定位于集档案管理、利用,校史挖掘、展示,艺术品收藏、展览,学术交流、文化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一个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育人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聚焦服务教学职能,勤思勤学,善作善成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服务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5年来,为学校各单位、部门及广大师生提供教学档案、工作档案等信息服务22000余人/次,协助“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学生学籍学历咨询与认证3500余人次;引进南京中坦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南大之星”档案网络管理系统,完成第一期档案数字化20万份。博物馆成为山东省博物馆学会高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档案馆通过山东省“档案工作科学化管理示范单位”评估。

启动“专业课教学进博物馆”。先后有《工艺基础》《民俗研究》等6门专业课走进博物馆进行实地教学。新华网以《鲁东大学专家教授实地讲述“百年胶东民艺”》为题专题报道了博物馆聚焦中心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服务教学的情况;启动“思政教育课进校史馆”活动,先后有6个学院的党史(校史)课安排在校史馆。书画馆,校史馆已经成为学校艺术类专业课、思政类教育课的重要场所或教学基地。

编撰出版《鲁东大学年鉴》。协调各部、处,学院,对提交材料进行汇总、整理、编写。每年撰写40万字以上文稿材料并印刷出版,为学校专业课教学等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

聚焦服务科研职能,勇于探索,干事创业能担当

主动研究或为师生提供科研场所。完成《红色鲁东》上篇,和相关学院专业课教师一起,先后走访烟台、青岛、威海、潍坊等市县区,搜集整理学校红色校史资料,完成《红色鲁东--鲁东大学红色记忆》上篇《地火涌动的二乡师》创作;此外,加强鲁东大学红色基因、王树春书画等研究,多篇成果在校报或正规刊物发表;向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艺术专业的研究生免费开放,书画馆成为书法绘画研究特别是胶东清代书画研究的重要基地,校史馆成为胶东红色研究特别是抗战时期教育研究的重要场所。

指导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作成效显著。借助博物馆育人优势“大平台”,组织博物馆所属三个校级协会学生260余人,在做好讲解、接待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作或创新创业活动。《又见所城--小城故事保护者联盟》获第八届山东省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山东赛区总决赛一等奖,山东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乡村振兴奖;《我和我的“胶公”》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比赛三等奖、山东省赛一等奖和“最佳传播奖”。

积极“走出去”,探索科研协作。与烟台市博物馆,烟台市美术博物馆、鲁东大学民艺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胶东清代书画研究、胶东地域文化课题研究,发挥文化辐射功能,回应地方文化需求;与烟台市文物局、海阳市等地开展“乡土小镇”文化研究,促进大学博物馆与民间艺术相融合,推动地方文化建设。

聚焦服务育人职能,提升品味,主动作为有成效

参观育人有成效。开通博物馆网站、微信平台,加大对外育人及宣传力度;开展新生入学“知校、爱校、荣校”教育活动,为新生参观提供讲解服务。胶东清代书画馆、王树春书画馆、校史馆平均每年接待校内外人员来访均超过8000人次,博物馆获批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开展览育人活动,引领文化风尚。先后推出了“鲁东大学老照片展”“中国插画12年/全国插画双年展获奖作品展”“《明朗的天| 1935-1948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纪念展》”等20余场总冠名为“岁华纪丽”的博物馆系列文化活动;疫情期间推出“博物馆微课堂--讲述馆藏作品背后的故事”30期,育人工作成果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央视网等国家主流网站20多次报道,学校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传承凝练学校精神,建成新校史馆。2020年10月,鲁东大学校史陈列馆建成并开馆,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与学校党委书记徐东升共同为鲁东大学校史馆揭幕,为师生了解鲁大历史,感悟学校文化,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提供了重要活动阵地,也为学校党史(校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标志性场所,博物馆党支部也通过学校首批党建工作品牌特色创建培育项目验收。